摘要: 近期,記者踏訪上海港、蘇州港、寧波港、天津港、廣州港、連雲港港等六大港口和多家外貿企業,透過這些“視窗”,觸摸中國經濟發輾轉型的脈搏。
(2012年9月)隨著歐債危機持續發酵,全球經濟陷入低迷。作為外貿經濟“風向標”的港口,首先感受到“溫度”的變化。近期,記者踏訪上海港、蘇州港、寧波港、天津港、廣州港、連雲港港等六大港口和多家外貿企業,透過這些“視窗”,觸摸中國經濟發輾轉型的脈搏。
內貿好於外貿,擴大內需顯現優勢
浙江寧波北侖港口,霧氣籠罩下的甬江江面上,貨船來往穿梭,碼頭上幾十座紅色的大型橋吊不時起卸,這裏是中國東部最繁忙的外貿港口之一。
“過去國內貿易吞吐量只占全港吞吐量的10%,但今年前5個月內貿吞吐量同比增長20.9%,早已超越10%的水準。”寧波港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吳金坤對記者說,相比之下,寧波港的外貿集裝箱同比增速回落至個位數,比去年增幅收窄。
港口作為外貿前沿,直接感受著歐風美雨下低迷的國際貿易,在記者踏訪的6大港口中,對歐貿易增速幾乎無一例外明顯下滑,江蘇蘇州港對歐貿易額增速徘徊在1%左右,而在天津港,前5個月外貿集裝箱增幅從去年同期的兩位數回落至3%左右。
如果說港口是貿易的“風向標”,那麼外貿企業和市場則是“橋頭堡”。在大型電子產品液晶面板生產商江蘇昆山龍騰光電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主要供應歐美市場的戴爾、惠普等品牌的業務大幅縮減,部分下游代工企業銷往歐美的出口量下挫10%左右。
7月,在“世界小商品集散地”浙江義烏小商品城,碰巧趕上歐美聖誕採購季,但令記者感到有些意外的是,這裏並未顯現出預想的繁榮,客流量反而不如去年底多。“長短單都少,反映了主要是老客戶返單,新客戶很少。市場景氣指數基本是在穀底。”商城集團分公司資訊開發部經理張香梅告訴記者,“好在內銷和新興國家出口有所增加。”
一組資料能清楚地反映出這種特徵:前5個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8.2%,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0.1%,而同期的外貿增速僅為7.7%。
培育經濟內生動力一直是政府穩增長政策的著力點,就在近期,包括支持節能家電消費的財政補貼下放、下調利息和存準率等在內的措施陸續出臺。社會普遍認為,在此時推出這套“組合拳”,對於我國應對外界不利因素、穩增長具有重要階段性意義。
增幅“吞”快於“吐”,貿易結構走向優化
“我們是‘吞’而不是‘吐’。”寧波港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吳金坤對記者說,“正是由於寧波港國內貿易的進口量大幅增加,才支撐起寧波港兩位數的增長速度。”
雖然外貿經濟並不景氣,但許多港口進口增幅有所擴大,伴隨而來的是進口產品加速升級。“隨著歐元持續貶值,從歐洲進口的貨物量明顯增加。進口貨物中,除了國內企業轉型升級需要的先進設備,也包括價值較高的特種鋼材和塊煤。”吳金坤介紹的語氣中帶著信心。
長期研究港口經濟和航運業的上海航交所經濟資訊部經理顧雲鳳給出了一組數字對比:今年以來,我國貿易中附加值高的產品相對於勞動密集型產品貿易額有所增加。前5個月,電子、機械產品貿易額增幅超過9%;而紡織品等初加工產品為7%左右,且增幅逐月下降。
在促進口的背後還有其他深層次原因。國際經濟持續疲軟,貿易保護主義再次抬頭,我國一直都是反傾銷、反補貼訴訟重災區。“促進口同時是自保和自衛的手段。”顧雲鳳說。
各港口“吞入”的高附加值產品和高端設備,大多進入了我國星羅棋佈的高新技術企業和開發區,形成產業集群,發揮更大效應。
記者來到江蘇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這裏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和高新技術產業鏈令人耳目一新。在東電廣電半導體設備有限公司,資深總監范笑籍介紹,到今年底,新引進的設備將完成組裝調試,屆時,世界最大平板顯示器生產設備製造商將宣告正式落戶昆山。
“開發區就像一塊磁石,吸引全球高端產品和產業鏈落戶,打造深植本土的高科技先進生產力。”昆山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潘建康介紹說,到目前為止,已有三一重工、康佳、維亞諾等幾十家全球行業領先企業先後入駐開發區。
根據我國“十二五”規劃,進口對貿易平衡和結構調整的作用要顯著提高。通過實施積極的進口促進戰略,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進口進一步擴大,推動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增強創新能力。
能源港不如“小商品港”,經濟結構調整步入深水
新亞歐大陸橋東端的江蘇連雲港港口碼頭上,標誌性的“橋頭堡”座碑被貨場上堆放的集裝箱和幹散貨遮掩在其中。遠遠望去,這裏貨場上的鐵礦石和煤炭如小山般堆積在一起。
“經濟好時是船等煤,眼下是煤等船,煤炭、鐵礦石賣不出去。”連雲港港口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喻振東說。據集團生產業務部副部長楊益品介紹,港口積壓煤炭較正常周轉狀態增加了約一半,出港列車也在明顯減少。
“能源港口日子不好過已成為業內心照不宣的事實。”據顧雲鳳介紹,全國港口鐵礦石壓港量超1億噸,為歷史最高,在某煤炭大港,煤炭壓港700萬噸,位於警戒水準。
然而對比發現,一些以出口生活必需品和小商品為主的企業以及港口,其訂單和吞吐量在5月份有了較為明顯的反彈。
生活必需品和小商品帶動了當地的港口經濟。在寧波港和廣州港,這種優勢越發明顯。以廣州港為例,今年前5月,該港吞吐量同比增長13.6%,在全國港口中名列前茅。
一邊是能源港口壓港嚴重,一邊是小商品港口景氣度高,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長期依賴大規模投資刺激經濟增長難以為繼,又凸顯了以促進消費為抓手的調結構的緊迫性。
相比於出口和投資,我國消費一直是“短板”,經濟結構性失衡矛盾突出。近些年來,消費占我國GDP比例徘徊在40%至50%之間,遠低於發達國家70%的水準,甚至低於印度等部分發展中國家,影響了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次經濟震盪就是一次倒逼,狹路相逢勇者勝。大浪淘沙,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經濟學家湯敏表示。
對於未來中國經濟的走勢,湯敏認為,經濟基本面未改變,但不確定因素在增多,說是黎明前的黑暗還為時過早。然而,危中有機,在全球形勢倒逼及國內結構調整的主觀動力下,中國經濟轉型還有很多抓手和亮點。(《半月談內部版》2012年第9期,記者劉敏陳剛何欣榮謝雲挺)
擴展閱讀
中國經濟正抓住轉型升級良機 <, o:p>
中國經濟這駕疾馳30年的馬車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結構長期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表現在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失衡;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後,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城鎮化、中西部地區發展滯後;資源消耗偏高,環境壓力加大等。
專家指出,當前世界經濟正處於結構大調整時期,無論發達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都希望通過經濟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也要抓住這次機遇,完成自身的經濟結構轉型和升級。
內外夾擊必須轉型
中國經濟正面臨著雙重壓力。“對中國而言,當前受到了內外夾擊,如果不進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未來就沒有出路。”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從外部看,美國、歐洲等國家提出製造業回歸。
美國以往靠發展虛擬經濟、金融業和服務業,但在金融危機後,奧巴馬提出了再工業化戰略,最近還採取了很多措施,包括政策支持、資本回流等,這對中國製造業形成了競爭壓力,中國若不儘快進行產業升級,很快就會被邊緣化,被淘汰。
張茉楠指出,目前中國低端製造業也很難維持,因為中國的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優勢越來越低,越南等發展中國家也在發展製造業,對中國形成了一定競爭壓力。高端製造業有發達國家堵截、低端製造業有發展中國家追擊,在此環境下,中國必須轉型升級才能找到出路。
從國內看,也有諸多因素逼迫儘快轉型升級。張茉楠認為,當前國內面臨人口紅利減少、要素成本上升、競爭力落後、產業基礎薄弱等問題,若想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儘快轉型升級。
經濟轉型的概念早已提出,“十二五”規劃將其內涵進一步豐富,博鼇亞洲論壇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龍永圖分析說,這些轉變歸納起來可以有以下幾方面:經濟的增長從更注重數量向更注重品質方向的轉變;經濟的結構從以製造業為主向以製造業、服務業和現代農業共同發展的方向轉變;經濟增長的動力從過去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到依靠投資、出口和內需,而且以內需為主導的這樣一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當前是轉型良好機遇
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每次經濟艱難之時,都是改革自身問題實現質的飛躍的關鍵時期。瑞信董事總經理、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稱,中國經濟大約每隔10年,會有一次體制上的遞變,一次結構性改革,令經濟破繭而出。
張茉楠認為,全球都在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大家都在變,這其中就蘊涵有機會,誰轉型轉得快誰就能趕上新一趟世界經濟列車。中國企業若不加快創新、研發,加快產業升級和轉型,肯定就沒有出路了。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研究員巴曙松表示,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與經濟轉型,為經濟增長培育新的增長動力是當務之急。在外部市場動盪的環境下,要重點拓展內需,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將社會資金更多引入到實體經濟中,放鬆一些門檻較高行業的準入管制,為經濟增長培育新的增長點。
重點要提升產業鏈
下一步應如何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提出應從八個方面來應對:第一,堅持擴大內需。第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第三,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第四,積極推動綠色經濟發展。第五,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第六,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第七,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第八,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
對於人們常常提到的擴大內需,有專家提出不同意見。張茉楠認為,中國需求不能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的引擎。目前中國製造業還沒有很大的優勢,國民經濟基礎薄弱,靠消費拉動世界經濟是發達國家給我們設下的一個陷阱。
必須製造業和內需雙輪驅動。一個輪子是製造業,要進行產業升級和創新,打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基礎,提高整個國家的產業核心競爭力。另一個輪子是擴大內需,但做到這一點需要從國富到民富,藏富於民,讓百姓有錢花。 “一味轉向消費,整個經濟基礎會出現風險”,張茉楠提醒說,西方是高福利國家,敢消費。我們若過於激進談消費,有透支未來經濟增長的可能。轉型要沿著產業鏈往上走,不要偏重消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