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張書樂進而談及阿里做物流對物流業的影響,他認為短時間內不會對物流企業有太多影響,但因為阿里對電子商務有一定的壟斷能力,而物流公司在仰人鼻息的前提下,會逐步喪失自身的優勢,并越發的依賴阿里,甚至于依靠電子商務而發展起來的整個快遞行業,會被阿里所逐步蠶食。
在2010年底的中國交通運輸協會主辦的第六屆中國國際物流節上,快遞三甲順豐、宅急送、申通異口同聲發起這場“跨界反擊”,聲稱要進駐電子商務,期待分食今年銷售收入將達4000億元的阿里巴巴市場份額。隨后,宅急送上線了商品代銷平臺“E購宅急送”;順豐推出了購物網站“順豐E商圈”,申通快遞創辦了“久久票務網”。中國郵政之前也與TOM合作,推出了網上商城業務。
有評論稱,雖然這些物流公司“跨界反擊”的口號響亮,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電子商務平臺,但卻扮演著“不溫不火”的角色,并沒能做出什么成績。
物流沒能趕上電子商務腳步阿里自己出擊解決后顧之憂
相反,不知是阿里早有醞釀,還是對快遞三甲還以顏色。近期,阿里宣布與合作伙伴共同投資1000億元人民幣發展全國物流系統,初步在全國建立起一個立體式的倉儲網絡體系阿里倉儲。這個物流網絡不僅服務于淘寶,而且面向全行業的公共服務平臺。
評論稱,阿里巴巴的定位發生了偏移,未來不但是一個電子商務企業,也是一個專業的物流地產商。
阿里巴巴集團主席和首席執行官馬云
根據中國快遞協會的統計,2009年全國包裹約20億件,其中約10億件來自淘寶網。最新的數據顯示,淘寶網每天帶來的實物包裹約500萬件。而目前郵政系統和民營物流公司的倉儲和遞送能力則日益吃緊,特別是2010年11月開始,不少物流公司均出現“爆倉”情況。阿里巴巴集團總參謀長曾鳴表示,目前物流業的發展速度已完全趕不上淘寶的發展速度,物流服務水平遠不能達到消費者的期望。
阿里巴巴集團主席和首席執行官馬云表示對于物流的終極夢想是,“希望10年以后,在中國任何一個地方,人們只要在網上下訂單,最多8個小時貨物就能送到家,形成真正的農村都市化。”
阿里千億出擊物流物流從業人士坦言倍感壓力
據悉,阿里巴巴及其合作伙伴初期將投資200到300億元人民幣,逐步在全國建立起一個倉儲網絡體系。中期以后,將與電子商務生態圈中的其他合作伙伴共同集資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發展物流系統。馬云透露,初期資金中,阿里巴巴將拿出100億元直接投入。
面對阿里此舉,申通快遞北京地區物流中心的一位經理稱,國內各物流公司都有所顧忌,并已經開始制定針對性的策略予以應對。該人士坦言:“目前民營物流公司的業務很大一部分是靠淘寶,如果淘寶以強制手段將我們踢出局,比如強制淘寶賣家選擇淘寶的物流發貨,將對國內物流企業產生巨大的沖擊。”
對于業界的擔憂馬云強調,把阿里巴巴定位是國有企業,他認為誰也不能說擁有阿里巴巴和淘寶,“我們才是社會企業,我把它看做國有企業,現在的國有企業其實是政府企業。”馬云表示,做現有的民營物流企業不想做、不能做、不愿意做的事情,這才是國有企業要做的事情。即使可以做,阿里巴巴也不會做,“不要搶別人的飯碗”這是做企業最基本的原則。
物流企業與阿里合作市場份額將逐步被蠶食
對于阿里重磅出擊物流之舉,IT商業新聞網采訪了IT時評人張書樂,在他看來,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物流行業已經越來越跟不上電子商務的腳步。阿里進入物流行業最大的優勢是其銷售和物流的一體化,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物流成本,讓電子商務真正走向零運費,從而極大地縮小和傳統商務之間因物流而形成的價格差。但阿里此舉也會有其劣勢,在平衡自身電商和物流之間的利益分配時,如果這個平衡木沒有走好,極有可能造成企業內部矛盾。
不僅止于此,阿里出擊物流對電子商務的影響也是可以預想的。之前,京東凡客因為有自己的物流,所以分食了淘寶不少份額,而阿里此次出擊物流卻不只是自用,而是面向全行業的公共服務平臺。這樣京東和凡客之前的優勢就被弱化,與此同時,淘寶的市場份額也會相應的得到提升。阿里此次出擊物流,就如同當初的支付寶一樣,并不局限于淘寶使用,開放平臺的目的其實就在于占有更多的電子商務資源,如果別人的電子商務平臺也使用阿里的物流平臺,則等于開辟了全新藍海。
轉載此文章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文章來源于IT商業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