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倉儲業的現狀
(1)在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倉儲業形成了以部門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
各部門、地方出于自己的利益與方便,各建屬于自己的倉庫,形成什么“工業倉庫”、“農業倉庫”、“鐵路倉庫”、“交通倉庫”、“商業倉庫”、“物資倉庫”、“外貿倉庫”、“軍工倉庫”等,長期形成的這種部門分割、地區分割、自備倉庫自己用,相互封閉、重復建設的局面至今尚未完全改變,倉儲業社會化程度低。由于這種分散的各自為政的管理體制,造成資金分散,管理落后、設備陳舊,倉庫利用率低。據了解全國倉庫面積利用率平均不到40%,有的倉庫長期閑置,但有的不夠用還在繼續投資建新庫,由于盲目亂建、亂設倉庫,使得市場競爭過度,倉儲價格無序。一些城市近年來出現大量的農民倉庫、部隊倉庫,不景氣的工廠將閑置廠房做倉庫低價出,吸引客戶,使這些市的倉儲價格偏低,背離了價值規律,后果是倉庫管理水平低、儲存條件差、服務質量低,致使儲存物資損壞變質、失竊等,使國家和企業遭受不應有的損失。
(2) 現有倉庫的功能單一,很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現有倉庫大都是平房庫,其功能就是單純為儲存產品,加上現在倉儲市場不規范,競爭不平等,絕大多數國有倉庫經濟效益不好,不少長期虧損,不僅缺乏發展后勁,甚至連生存都成問題。
(3) 大部分倉庫設備陳舊落后
不少仍處在人工作業為主的原始狀態,人抬肩扛,工作效率低。不少倉庫處在“貨物進不來出不去”,商品在庫滯留時間過長,或保管不善而破損、霉變,損失嚴重,加大了物流成本。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流通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不斷擴大開放和對外貿易的發展,要求物流應有一個高速發展,尤其倉儲業更要有一個快速發展,以適應這一新形勢的需要。 |